
汪晓东:“无手厂长”用钢铁意志铸就生命的丰碑

在大别山余脉东麓的麻城三河口镇,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曾因救人失去双臂,却用钢铁意志撑起一片天;他从贫困中突围,带着残疾人兄弟姐妹们蹚出致富路;他以永不言弃的信念,在脱贫攻坚与扶残助残的战场上树起精神丰碑。他就是“无手厂长”汪晓东,用七十余载风雨人生诠释着“身残志坚、自强自立、扶残助困”的时代精神,用钢铁意志铸就生命丰碑。
铁臂断折志不屈 从救人英雄到生活强者
1976年一个暴雨如注的夏日,22岁的汪晓东正在三河口镇碧绿河畔参与水库建设。当工友不慎掉落点燃的雷管,生死瞬间,他本能地冲上前,用双手攥紧即将爆炸的“死神”。一声巨响后,他的双臂永远定格在三分之一处,火热年轻的生命被按下了“剧痛暂停键”。
在医院苏醒的汪晓东,面对缠满绷带的残肢,一度陷入绝望:“看着父母一夜白头,弟弟妹妹哭红的双眼, 我知道作为长子,不能倒下。”没有双手,就用下巴夹筷子、用残肢磨出血泡练刷牙,天不亮就起床练习生活自理。三个月后,他竟能用残臂熟练穿衣、写字,甚至下田耕地。
1980年,生产队交给他50只鸭子试养。别人用手,他用残肢夹着竹篙赶鸭,用脚踩住饲料袋封口;暴雨中鸭群受惊,他蹚着泥水追赶,摔进沟渠也咬牙爬起。8年光阴,鸭群从50只壮大到200多只,每年为生产队上交的副业款超过四肢健全劳动力,他也成了麻城特等劳动模范、黄冈养鸭能手。当人们惊叹“无手也能养出好鸭”时,汪晓东早已明白:“命运夺走我的双手,却夺不走我活着的尊严。”
奋斗逐梦写传奇 无手厂长的产业突围
2013年,麻城市残联的一次慰问,为汪晓东打开了新的大门。2万元无息贷款、2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让他的产业从家庭养殖走向规模化。在市残联和畜牧局的帮助下,他在山岗上建起50亩养殖场,引进200只肉羊。没有双手,就用残肢固定喂料盆,用肩膀扛运草料,甚至学会了开拖拉机运输饲料。仅一年,他不仅还清贷款,还盈余10万元。

些许的成功没有让他满足,反而催生了他更大的梦想:“我要带更多人富起来。”2015年,汪晓东在家乡创办杂木加工厂,市残联协调当地政府免费提供闲置土地,供电部门以最低价供电。为方便运输,他又在城区高速路口建分厂,如今三个厂区年利润超数百万元。从养鸭到养羊,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工厂,汪晓东的创业路印证着“不等不靠、敢闯敢拼”的奋斗哲学:“别人能做的,我用肩膀、用脚一样能做;别人做不到的,我咬咬牙也要做成。”
大爱无垠筑丰碑 携残共富的逐梦路
“我吃过的苦,不能让兄弟姐妹们再吃。”汪晓东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工厂40名产业工人中,8人是残疾人,30余人来自困难家庭。他为残疾人量身定制岗位:肢体残疾的负责分拣木料,聋哑人负责打包,像张乐平这样中风瘫痪一年的患者,也能当门卫,每月拿2000元工资。“汪厂长让我知道,生病、身体不便不能等死,站起来就能干活!”张乐平如今能拄拐行走,眼中闪烁着重生的光芒。

除了固定岗位,他还开放零工岗位,残疾人按工时结算,每天多算关照“暖心补贴”。向他请教养殖、加工技术的村民,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甚至免费提供资助幼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现稳定脱贫,30多名困难群众端稳了“就业碗”。
2018年,汪晓东当选“黄冈市新时代保尔”,颁奖词写着:“雷管炸断你的铁臂,却炸不毁钢铁般的毅力!你用残躯托举起他人的希望,让无臂人生同样顶天立地。” 面对荣誉,他说:“政府和社会帮我站起来,我就要成为更多人的拐杖。”
奋斗不息精神永续 大山深处的生命赞歌
如今的汪晓东,71岁仍奔波在创业路上。他计划在麻城、黄冈乃至湖北扩建分厂,让更多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他牵头成立“残疾人互助小组”,用亲身经历鼓励病友“只要肯动,就有希望”。在他的加工厂里,“自强、互助、感恩”的标语格外醒目,每个工人都知道:这里不仅是挣钱的地方,更是重燃生命之火的港湾。

从救人英雄到创业先锋,从脱贫榜样到助残楷模,汪晓东的故事是麻城扶残助残事业的生动缩影。他用半个世纪证明:身体的残缺阻挡不了灵魂的挺拔,个人的奋斗能照亮更多人的前路。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他的钢铁意志如同悬崖峭壁上的苍松,扎根岩缝、昂首云天,激励着无数人在逆境中奋起,在奋斗中圆梦。
汪晓东的事迹,是一曲大写的生命赞歌,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鼓舞。他告诉我们:自强是人生最坚实的臂膀,助残是心灵最温暖的光芒。麻城因有这样的榜样而骄傲,愿更多人以他为镜,在逐梦路上无畏前行,让扶残助残的大爱之光,照亮每一个奋斗的灵魂。(李庆、金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