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之光 接力闪耀
——麻城义工联十五年爱与希望同行之路

在大别山中段南麓的麻城市,有这样一群人——十五年如一日,将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让志愿之光熠熠生辉,闪耀麻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从最初的三十余人到如今上千人,麻城市义工联合会用“墙上饺子馆”等造血干细胞,闯出了一条“公益造血”循环发展之路,成为鄂东地区民间公益组织的典范。
爱之星火 汇聚成光
2010年夏,一场“救助魏霞”的爱心接力赛席卷麻城,从网络关注到线下行动、从零散捐款到义卖募捐、从专家义诊到专家会诊……无数善意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支撑着魏霞与病魔勇敢斗争,虽然最后没有挺过去,但她捐献的器官却延续了他人的生之希望,其事迹更点燃了麻城人的“爱人助人”之心,让人们看到公益凝聚的巨大力量。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乏爱意也不乏苦难,如何让爱意有处可去,让受苦之人得到帮助成了我们建立组织或者平台的起点。”朱红烨向记者倾诉初衷。当年秋天,江炼武在百度贴吧麻城吧里发起了组建“麻城义工”的倡议,一呼百应,陈丽霞、周继英、朱红烨相约在一起,为第一次集体行动出谋划策。
他们四人自筹资金、多方联系,带着精心印制的麻城义工联Logo、大彩旗以及“麻城义工”小红帽,于当年12月9日清晨,与通过网络报名的34位爱心人士在麻城市第一实验小学集合,一起前往鼓楼福利院开展慰问活动。“那个时候,麻城的公益组织比较少,像救助魏霞的事件比较特殊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我们就想做一个‘尽己所能、人人公益’的更广泛的公益,能够帮助更多的普通人。”提及成立组织的初衷,周继英如是说。次年三月,14位义友共同出资2300元成为义工联合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环保和敬老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过不懈努力,在麻城市民政局正式注册为“麻城市志愿者协会义工联合会”,成为麻城首家合法民间公益社会组织,2018年12月“麻城市义工联合会”完成独立法人注册。
义演扬名 本土破圈拓新路
“2012年12月29日举办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募捐晚会,让大家都知道了义工联,而且当时很多市领导很多单位企业都参与了募捐,影响很大。”提起义工联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义工联的“老人们”都不由自主想起了2012年末的那场募捐晚会,虽然每个人回忆的点不尽相同,但那场晚会无疑成为了他们的集体共同记忆并且成为义工联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5名男孩在垃圾箱内生火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12月29日,在麻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麻城义工联成功举办了一场“爱心传递 真情你我”的募捐义演晚会,为麻城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温暖之窗”。“当时我们义工联没有钱,演出从导演、演员到舞台布景、音响等都是别的相关单位或组织无偿提供的,义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活动办得很成功,爱心人士纷纷踊跃捐款,最终筹集善款十万余元。”回忆起那场晚会,陈丽霞依然能够感受到晚会现场的火热氛围,义友们激动地将当时身为会长的她高高抛起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在麻城这片红色土地上有这样一个组织凝聚着这样一群人:在工作之余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绿色环保等公益事业,为改善我们所身处的环境尽己微薄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到他们奉献自己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受困者通过熟人网找到他们寻求帮助,义工联成为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纽带;而他们也得以暂时摆脱资金困境,更自由地开展更多的活动,帮助更多的人。
向外合作 项目驱动谋发展

随着义演晚会的成功,义工联的捐资助学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他们通过熟人介绍、到教育相关部门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走访后确定了首批35位资助对象,每人每年1000元直到到高中毕业。到2014年,他们募捐的资金用完了,但公益助学不能半途而废,库福寿带着他们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靠着爱心企业的资助,项目得以继续进行。但是依靠这种方式筹集资金毕竟不长久,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让项目长期运行下去呢?
转机很快出现,2015年在麻城团市委的帮助下,麻城义工联成功与武汉乐善助学平台对接,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作为一个信息中转站,他们帮助寻找麻城本地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而“乐善助学”则帮助寻找爱心人士,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直至受助人完成学业。截至目前,项目资助学生830余人次,转赠助学资金100多万元,生活学习用品不计其数。这是义工联向外走出合作的第一步,此后,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链接全国公益力量,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平时所积累的人脉资源在2016年的抗洪救灾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洪灾发生后,麻城义工联积极联系全国各地救灾慈善公益组织参与救灾,为麻城14个受灾乡镇办的100多个村庄重度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300余万元,其中深圳壹基金捐助物资200余万元,这是壹基金向湖北捐助的第一笔资金。从此,麻城义工联与外部的资源链接更紧密,也让义工联走出麻城被更多的人知晓。在张华银、曾立新等人的带领下,麻城义工联与外部公益慈善组织和麻城民政部门合作日益紧密,公益领域不断拓宽,受益群体持续增加。如壹基金的“温暖包”“儿童服务站”“儿童平安课堂”等项目,服务全市少年儿童;湖北省慈善总会的“扶你一把”“童享阳光”“慈善医疗众筹”等项目则关注农村老人、困境学生、因病致贫等多个群体。
创新求变 探索发展新路径
外部资源的不断涌入,让麻城义工联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对其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之后,他们就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上,由之前的会长制变成常务理事负责制,使管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公益实践上,创新采用“公益+商业”的模式,创办“墙上饺子馆”,既能让爱心人士随时公益、随手公益,又能解决联合会的资金筹集难题。
2021年11月20日,在会长陈晓华的组织动员下,义友们共同出资2万余元开办的“墙上饺子馆”正式开业,倡导进店的爱心人士吃一碗捐一碗,将捐赠意向贴上墙,以这样的捐赠形式,帮助生活困难群体能免费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2023年对接上腾讯公益基金会的“关爱环卫工人”项目后,将每月的19日定为“关爱环卫工人日”,当天邀请城区和乡镇的环卫工人来店免费吃水饺。随着饺子馆的盈利,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大家都觉得没有人会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地去做好事,可其实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是很快乐的,做公益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愉悦自我、治愈自我的过程。”陈晓华告诉记者。他们将盈利的资金用于更多的公益,服务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公众的质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饺子馆传递自己的爱心,捐赠的饺子逐渐贴满了店里的墙壁,但前来取纸条免费吃水饺的却一个没有。
公信力是公益组织的生命线。自成立之初,几位发起人便主动寻求官方认可与合法注册,邀请义友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麻城市义工联合会章程》《麻城市义工联合会组织制度》《麻城市义工联合会财务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随着资金量的不断增大,相继设立独立财务部并开设对公账户,坚持每年由专业会计事务所审计,详细记录并定期公开每一笔项目资金流向。“打造一个官方认可、合法合规、有公信力的平台”,始终是他们的坚持。
从百度贴吧的一封倡议到千余人的公益队伍,从零星善举到制度化运作,麻城市义工联用十五年光阴书写了一部民间公益的成长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麻城义工联正以创新之姿回应时代命题。他们用“公益+商业”的模式破解造血难题,借跨区域合作拓宽公益边界,在社区治理的末梢、乡村振兴的一线、敬老爱幼的现场,那抹跃动的“志愿红”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正如龟峰山上连片的杜鹃花,公益的种子一旦扎根便生生不息。今天的麻城,志愿服务已从单向施受升华为双向奔赴,从组织行为演变为城市品格。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当每份善意都能找到安放的归处,这便是对“崇美向善,立公增能”理念最好的诠释,更是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朱秀、郭玲、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