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城这片浸润着“孝行感天,善举动人”传统文化的土地上,“孝善”二字不仅是刻在碑文上的古训,更是流淌在寻常百姓血脉里的基因。它需要载体,需要故事,更需要鲜活的人物来为其作注。衍福里公益社的法人汪志诚,便是这样一位用近半生时光,将“孝善”从家庭小爱升华为社会大爱的践行者。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家人的前路,也点亮了邻里的心房。

情深不离 “孝善”是病榻前最坚定的守护
记者见到汪志诚,是在衍福里公益社二楼假期用作学生托管班的教室里。他言语平和、略显拘谨,眼神里却有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坚韧与沉静。这份坚韧,来源于他十余年来对患病妻子不离不弃的守护。
1973年出生于顺河镇云雾山村的汪志诚,早年做过厨师、干过出纳还南下打过工,1996年和陈全英结婚后育有一子,2010年,他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就跟着他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平静而美好。直到2013年,陈全英突然患上类风湿疾病,这份宁静被骤然打破。他一边带着妻子辗转麻城、武汉两地看病,一边兼职做些建筑零工以养家糊口,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2016年,陈全英的病情加重,关节肿胀、行动困难,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每天,汪志诚都是家里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躺下的人。煮饭、洗衣,给妻子按摩、搀扶妻子行走……这些琐碎的日常成了他生活的重心。
“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夫妻。但汪哥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邻居徐见华情不自禁地说道。但在汪志诚看来,这只是为人夫者应尽的本分。“她生病了,作为丈夫我本就应该照顾她。”
润物无声 “孝善”是家风最生动的教材
身教重于言教。对儿子汪辉的教育,汪志诚从来不用空洞的说教,而是以身作则的熏陶。
汪辉从小就看到父亲如何耐心地照顾奶奶及母亲、如何热心地帮助邻里。这种耳濡目染的力量,远胜于万语千言。目前在武汉工作的汪辉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小孩”,学习和生活上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考入武汉科技大学并成功保研;生活自理能力强,在家会帮助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跟我讲过大道理,但是他从小会带着我一起做家务,工作再忙也会抽空陪我下棋。”谈及父亲,汪辉脱口而出。在他看来,父亲给他的最大财富就是“忠正”,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要做一个忠诚善良有正气的人。正是这种品格,让他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之旅中走得无比踏实坚定且从容。
这份传承,充分印证,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活成孩子的榜样。汪志诚用自己的行为,为儿子书写了一本关于爱与责任的教科书,将泽被儿子的一生。
泽被邻里 “孝善”是公益路上最无私的奉献
如果说对家庭的“小爱”是汪志诚品格的底色,那么他对这份爱的延伸,则让他的生命变得无比开阔。衍福里公益社,便是他“孝善”精神的升华与结晶。
作为衍福里公益社的法人,从最初的四处奔走、呼吁倡导,到筹措启动资金、办理繁杂手续、协调用地施工建设,再到如今公益社的日常运营,汪志诚投入的,是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当初项目落地要选一个人,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但是怕他不同意。”公益社发起人之一的汪智告诉记者。2024年,陈全英的病情加重,身体严重变形,连外出都不愿意了,脾气也变得更加易怒,汪志诚一边在镇上做厨师的工作,一边照顾妻子和母亲,生活已不堪重负。“没想到,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这是件好事,我在家没赚到什么钱,就只能多出点力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汪志诚参与公益社建设及运营的初心。就这样,从2024年3月至10月,他一边照顾病情日益严重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一边为公益社的筹建尽心尽力,每天往返于家、工作场所及公益社三点一线,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守着无私奉献的初心,从未在公益社领取过一分钱报酬,反而常常自掏腰包,贴补一些活动经费。
如今,公益社已稳健运行一年有余,成为村里的暖心枢纽:食堂每日为20余位老人提供新鲜饭菜;暑假期间为本村及周边20多名学生提供托管服务;还不定期组织义诊、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生活。汪志诚不仅是这一切的主要组织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参与者。当厨务繁忙时,他会系上围裙,亲自为老人们掌勺。这份关怀更延伸至日常点滴——村里多是留守的老人与儿童,无论是突发疾病还是家电故障,只要一声招呼,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或护送就医,或修理物件,成为村民最信赖的“贴心人”。
从青丝到白发,从家室到邻里,汪志诚用半生步履,将“孝善”二字一笔一画写进了平凡岁月。这盏灯,光亮或许微柔,却长明不熄,它照见的不仅是衍福里的温暖光阴,更是一条属于平凡人的非凡之路——当无数微光汇聚,便是人间最美的星河。(商义东 朱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