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麻城市以大财政体系建设为契机,按照国有“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思路,持续推进国有“三资”由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把“钓鱼之城”创建作为全域文旅发展的重大引擎,创新首发经济,实现渔旅融合,引流量、塑品牌、聚产业,激活消费新动能,推进国有资源、资产、资金盘活利用工程,探索了一条国有“三资”保值增值增收的新路径。2025年1至10月份,已实现钓鱼赛事收入700余万元,直播带货收入2000余万元,其他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超600余个。
资源统筹与科学规划无缝对接
发挥国有资源优势,推动“钓鱼之城”创建。盘活沉睡资源有序释放潜能,统筹谋划建设,逐步拉动发展。
全面统筹各类渔旅资源。让“三资”立起来,印发《麻城市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的要求,完善“确认、确权、确值”体系,强化财政、国资、金融联动,最大限度统筹有效资产、提升有效投资;明确盘活六类资源、五类资产、两类资金,开展文旅、水利、林业、自规等部门协调,落实责任单位,系统推进。让“三资”活起来,谋划五脑山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市水利和湖泊局所属的国有水库资源、林业局所属的林业资源注入信安国融集团,信安国融集团采用招商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浙江天尚集团和麻城恒安公司参与开发运营,实现南岗水库、虎形地水库、碧绿河水库、黑石咀水库等水资源统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极大提升了麻城在文旅版图中的地位与知名度。
系统谋划钓鱼之城建设。创建“钓鱼之城”品牌,2025年4月,休闲垂钓协会发文,授予麻城“钓鱼之城”称号,麻城文旅增加了一块国字号招牌;谋划“钓鱼之城”建设,联合中国钓鱼运动协会、中国休闲垂钓协会、湖北省钓鱼协会,系统打造国家级“钓鱼之城”品牌,构建“一核二带三区”全域垂钓旅游格局。“一核”指国家级垂钓赛事基地,以五脑山为核心,整合虎形地水库等一批小水体,建设钓鱼之城接待中心、虎形地国际鲈钓基地、国家级台钓竞技基地、路亚岸钓基地、小物钓基地等,实现专业钓场配套,钓鱼体验基地、户外露营休闲地联动,打造全场景钓场标杆。“二带”指休闲垂钓带、大别山生态旅游秘境探钓带,推出青少年红色研学垂钓路线,同步开发龟峰峡、桃林河、举水河上游支流等溪流钓点,联合龟峰山、茯苓窝等景区景点,开发原生态钓法、溪流路亚、小物钓等生态旅游项目,增加吸引力;“三区”是按照专业竞技垂钓赛事区、生态渔养区、渔具产业区、直播观赛区布局,完善相关功能。
截至目前,浮桥河南岗水库路亚基地作为首发区,已建成运营;五脑山虎形地休闲垂钓中心已建成符合国家级赛事标准的天元大舞台和国际鲈钓基地,成为项目核心承载区,开始承办赛事。下一步,瞄准“垂钓+康养”目标,规划200亩渔具装备产业园,与武汉天元、湖北龙王恨等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引进意向,夯实产业链基础。
钓鱼大赛与文化旅游精彩共进
贯彻落实省委文化创新战略,把“钓鱼之城”打造成为传递城市魅力的亮丽名片。秉持“绿色竞技、环保垂钓”理念,以赛为媒,展示“钓鱼赏菊、山水入怀”的独特魅力,实现钓鱼与文旅互融共进。

以钓鱼比赛为热点吸引人流。创新“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理念,持续举办路亚船钓、路亚舟钓、路亚岸钓、台钓竞技、小物钓等各类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大众垂钓相结合,实现“周周有赛事,月月有赛事”,全年共有11场赛事精彩上演。举办大众亲子互动趣味挑战赛、全民摸鱼趣味赛等群众性比赛,引导社会大众参与。10月4日,2025年“钓鱼之城”中国鲈钓巅峰赛(湖北麻城站)开赛,包括郭德纲团队成员孟鹤堂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职业钓手及其团队同场竞技。节日期间,每天约2万游客涌进五脑山,观赏钓鱼大赛,欣赏菊花展览,形成壮观的人流。此前,一类赛事“冠军之路”在南岗水库成功举办,吸引了全国34支省级代表队参赛;“巾帼竞钓”线上曝光量超千万,期间来自武汉、安徽、河南的钓手和爱好者来到麻城观赛,形成“以赛促旅、以产兴城”的发展格局。赛事亮点与旅游热点互动,助力文旅事业发展。

以赛事活动为看点丰富文旅活动。创新“以赛事聚人气,以文旅留客源”理念,让“体育+文旅”成为麻城旅游新常态。在文旅大局中新增体育光环,充分挖掘钓鱼的休闲、运动功能,提升钓鱼在休闲、体育旅游中的比重,增加挑战性、娱乐性,全年基地日常接待各类钓手10万人次以上,举办文化季、摄影赛等活动,增强文化氛围。拓展“百万川渝宗亲寻根圆梦”路亚交流活动,融入移民文化元素,推动川渝地区与老家麻城钓友之间的交流。推动钓鱼与景区之间的互动,“十一”长假期间,五脑山举办传统的大型赏菊游园活动,孝感乡文化园举办“国泰民安 回家团圆”音乐会,中国传统村落东垸古村举办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晒秋活动,与钓鱼赛事形成“休闲小三角”,极大地促进了市民的流动。
多元融合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以“垂钓+”为核心,有效打通赛事运营、休闲旅游、装备制造、康养度假等多元业态,构建“引流—体验—消费—衍生”的产业生态闭环。创新“线下聚集、线上裂变”的传播模式,通过赛事活动现场引流,利用新媒体实现二次传播,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实体消费,形成了“活动引流—内容传播—消费转化”的营销闭环。
扩大客源半径。赛事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选手和爱好者,改变传统客源结构,实现全国性引流。
推动产业聚集。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产业链招商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在规划200亩渔具装备产业园,武汉天元、湖北龙王恨等头部企业有意向入驻,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拉动消费增长。核心赛事经济效应突出,“冠军之路”单场赛事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关联消费超过1000万元,有力地提振了节日市场和全域消费。仅零星餐饮一项,每年为群众增收200万元以上。
推动全域旅游。“钓鱼之城”项目有效串联了龟峰山5A级景区、红色旅游、生态康养等核心资源,形成多业态联动、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成为麻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配套建设与社会资本同频共振
“钓鱼之城”的建设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投入,以盘活水资源为中心,连接山林、土地及固定资产,共计盘活水域面积5935亩,山林面积1300亩,土地面积150亩。
吸引社会资本。瞄准文旅市场发展的机遇,市场主体及时介入运营,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在虎形地、南岗两个基地共购置钓船、救生艇等90艘,建设钓位150个,投放鳜鱼、翘嘴等各类鱼苗价值200余万元,钓鱼系列经营推广迅速展开。

推动配套建设。以国有资本为龙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虎形地水库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内环线环湖绿道11.5公里、外环线环湖公路8.5公里,建设浮台码头、天元大舞台、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改善和提升“钓鱼之城”的基础设施。采用腾笼换鸟的方式,将行政大楼改建成五脑山康养服务中心,中心建筑面积4407平方米,“钓鱼+康养”初具雏形,拓展了钓鱼运动的覆盖范围。
带活社会资源。闲置多年的民营资产清远山庄得到资金青睐,两家企业正在洽谈转让事宜。红叶公寓、半山小区共11处房产即将投入使用。与基地相邻的麻城通用机场已纳入武汉低空经济区的重要组成单元,将发挥独特作用。(吴淑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