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驻村帮扶路 共筑乡村振兴梦
5月19日,乘马岗镇落衣山村书记一行,将绣有“一心为民倾热血,驻村帮扶展情怀”的锦旗送至麻城市财政局,真切地传达了落衣山村村民们对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的认可与赞扬。

自2015年7月,麻城市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乘马岗镇落衣山村以来,迄今已有10年,先后历经3任驻村书记、7位驻村工作队员。十年来,市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始终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前仆后继扎根田间地头,把政策文件转化为具体行动,把发展蓝图变成实景画卷。

10年间,市财政局落衣山工作队为2户贫困户修建房屋250平方米;帮助贫困户养殖山羊2000多只,修建4座塘堰解决牲口水源;争取山林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帮扶25名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难题;帮助监测户销售农副产品上万元,协调到镇级企业打工6人,所包保的12户监测户已全部消除返贫风险。
以组织振兴为“保障”
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刚到落衣山村时,村党组织存在“班子年龄偏大、服务能力偏弱、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工作队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从“建强班子、完善制度”等方面发力,让村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建强班子队伍,让“领头雁”领好路。通过“内选+外引”优化班子结构,在换届选举中,把致富能手、返乡青年等优秀人才选进班子,新班子平均年龄不到40岁,高中以上学历占70%。为了提升班子能力,建立“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季一评”制度,组织村“两委”成员到先进村参观学习,邀请党校教师、农业专家授课,定期开展“擂台比武”,让村组干部在群众面前晒成绩、比干劲。
完善制度机制,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乡村治理离不开规范的制度。工作队以“四议两公开”为核心,建立“村民说事”“村务监督”等制度,凡是涉及村集体资金使用、土地流转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和实施结果全程公开。针对群众关心的低保评定、危房改造等问题,成立由村民代表、乡贤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审核评议。
以生态振兴为“底色”
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良好生态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落衣山村虽然山青水秀,但存在垃圾乱倒、污水横流、农药瓶随意丢弃等问题。工作队以“环境整治、生态经济、长效治理”为抓手,推动乡村从“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
整治人居环境,让乡村面貌“靓”起来。驻村工作队为全村自然塆主要出入口安装太阳能路灯500余盏,是全镇第一个晚上有路灯照亮的村。修建桥梁一座,改善了祝家塆、熊家塆的杂乱差环境,改建将军故居,改建了两口门前塘,方便村民用水,修建了村停车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争取资金800余万元用于改造村6公里主干道,预计今年10月份可建成通车。
健全治理机制,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生态振兴关键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对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对举报破坏生态行为的村民,给予现金奖励。2024年,村民举报有人在山林里非法砍伐树木,驻村工作队及时联合执法部门查处,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起到了震慑作用。通过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落衣山村里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
以人才振兴为“支撑”
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驻村期间,工作队发现村里妇女、儿童、老人偏多,年轻人不愿回来,留下来的缺乏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工作队坚持“引、育、用”结合,着力打造“本土人才留得住、外来人才引得进、后备人才育得好”的人才格局。
盘活本土人才,让“田埂专家”显身手。每个村里都有“藏龙卧虎”的能人,关键是要把他们找出来、用起来。通过开展“乡土人才大普查”,建立了包含种植能手、手工艺人、乡村教师等人才库,每月组织一次“田间课堂”,让这些“土专家”现场教学。针对高温少雨天气,工作队及时组织村里的农技能手分享了滴灌技术和抗旱保苗经验,帮助全村减少粮食损失20%以上,推荐优秀本土人才担任村民小组长、合作社理事,让他们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中发挥作用,既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也带动了周边群众。
引进外来人才,让“智力活水”润乡土。乡村振兴需要外部智力支持。工作队主动对接市农业农村局,邀请农科院教授定期来村指导,更重要的是,注重“引才”与“引智”结合,在引进企业时同步引进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比如引进的养殖公司带来了不少的兽医和营养师,他们不仅教会村民科学养殖,还帮助建立了疫病防控体系。
以产业振兴为“引擎”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核心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驻村以来,工作队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从村情实际出发,不搞“高大上”的噱头,只做“接地气”的文章,逐步构建起“规划引路、主体培育、业态创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规划先行,让产业方向“明”起来。乡村产业要发展,首先得知道“路怎么走”。驻村工作队刚到村时,面对落衣山村的资源禀赋,没有盲目跟风上项目,而是用了三个月时间,走遍全村边边角角,夜间走湾串户,与村民拉家常、算细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落衣山广袤的水域资源,打造十里荷花长廊,既让其成为景点带动农家乐产业的发展,也培育出太空莲子等优秀农产品,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培育主体,让产业筋骨“壮”起来。产业发展离不开“带头人”和“主力军”。工作队牵头组织挖掘本村能人,每年利用春节、清明、国庆等节假日,通过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上门拜访等方式,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村民回乡发展。成功引进了武汉养猪企业回村创立和泰公司,年产生猪万余头,每年新增土地承包费18万元,同时,积极引进外部资源,联系麻城知名餐饮企业发展农家乐,村级每年固定收入22万元,也提高了附近村民的务工收入。
以文化振兴为“灵魂”
涵养乡村文明新风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驻村工作队发现,村里虽然自然风光优美,但存在“麻将桌多、书桌少,陈规陋习多、文明新风少”的现象。为此,工作队从“守护传统、培育新风、建强阵地”三个维度发力,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培育文明新风,让乡村风气“正”起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邻里纠纷多发性问题,推动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等标准,党员干部带头遵守,违反者在“道德评议榜”上公示。同时,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把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卫生整洁等纳入评选标准,每年张榜表彰,让先进典型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现在每到傍晚,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舞曲,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注重发挥乡贤作用,邀请退休教师、返乡企业家担任“文明宣讲员”,通过塆坝会、火塘夜话等形式,讲政策、讲道德、讲发展,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丰富文化阵地,让乡村生活“乐”起来。文化阵地是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工作队整合村部、戏台、文化广场等资源,在村部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论宣讲、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每周举办一次“乡村夜话”,村民围坐在一起,既学政策又议村事;针对留守老人和儿童,开设“亲情连线室”,帮助他们与外出家人视频通话,组织“爱心妈妈”“五老人员”开展结对帮扶。

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麻城市财政局驻落衣山村工作队正式撤回。回望10年的帮扶历程,工作队员们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虽然驻村工作结束,但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不会断,对乡村振兴的责任不会卸。(付光喜、杨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