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红色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生死火线上的无声誓言

07-26 09:15  



开栏语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麻城的底色是红,根脉是红,灵魂是红。红色,是这片热土最鲜明、最深厚的印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特开设【麻城红色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专栏,让沉淀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活起来、传下去。



图片


图片
生死火线上的无声誓言
图片
图片


麻城红色讲解员
陶 蕾
图片


大家好,我是麻城市红色讲解陶蕾,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是生死火线上的无声誓言:周希汉的最后家书


在麻城的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封泛黄的家书。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被泪水晕染,落款处“周希汉”三个字,是这位铁血战将留在人世间最温柔的印记。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进这封家书背后,听听那个惊心动魄又肝肠寸断的故事。


1946年深秋,解放战争的硝烟正浓。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旅旅长的周希汉,正带领着部队与国民党“天下第一旅”展开生死较量。战斗前夜,他收到一封加急家书——结婚二十年未见的妻子周璇,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千里之外的颠沛流离中,终于找到部队驻地。


“旅长,嫂子在指挥部等您!”通讯员话音未落,周希汉却盯着作战地图,喉结动了动,说道“告诉她,等打完这仗。”此刻,他的手指正死死按在地图上的浮山据点——那是“天下第一旅”的咽喉,也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


战斗打响后,周希汉三天三夜未合眼。炮火将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他裹着沾满泥浆的军大衣,在战壕里来回奔走。当得知妻子带着孩子蜷缩在临时搭建的草棚,眼巴巴盼着见他一面时,他抹了把脸上的硝烟,低声对警卫员说“拿纸笔来。”


昏暗的油灯下,这位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握着笔的手却不住地颤抖。“璇妹,我欠你的太多……等这场仗打完,我一定……”写到这里,远处突然传来剧烈的爆炸声,他猛地起身冲向战壕,这封未写完的信,永远定格在了“我一定”三个字上。


三天三夜的激战,周希汉带领部队歼灭“天下第一旅”,活捉旅长黄正诚。当欢呼声响彻阵地时,他才想起那封未写完的家书。然而,当他赶到草棚,只看到空荡荡的床铺——妻子怕耽误他作战,带着孩子悄然离去,只留下半块被炮火震碎的干粮。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周希汉才辗转得知,妻子带着孩子在寻找他的路上,遭遇国民党散兵抢劫,女儿不幸夭折。捧着妻子寄来的女儿遗物,这位经历过无数生死的将军,在办公室里痛哭失声。他颤抖着补完那封迟到多年的信:“璇妹,我们的孩子,是为革命牺牲的……等我脱下军装,一定回家,好好陪你们。”


1988年,弥留之际的周希汉,枕边还放着这封被岁月磨得发白的家书。他用最后的力气,指着麻城老家的方向,轻声说:“我该回家了……”这位把一生献给战场的将军,用未写完的家书,写尽了革命年代最痛的遗憾,也写透了共产党人最纯粹的信仰——为了更多人的团圆,他甘愿忍受分离;为了山河无恙,他将个人的悲欢,永远埋在战火之中。


这封未写完的家书,不仅是周希汉的个人印记,更是无数大别山革命先辈的缩影。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万家灯火。当我们享受和平的温暖时,请记住,每一盏亮起的灯火背后,都永远闪耀着大别山精神的光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