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为犁,深耕时代
从招远摄影培训看影像的力量与使命
——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文艺思考
作为一名来自湖北黄冈麻城的记者和摄影爱好者,赴山东参加“强基工程——千村万景我的摄影秀”培训,是一次跨越地理与精神疆域的难忘旅程。当招远金岭镇的乡村画卷在镜头前徐徐展开,我心中萦绕的,是家乡黄冈麻城那片红色沃土上所孕育的深厚精神底蕴。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淬炼,更是一场思想的启迪,让我深刻体会到,摄影这一现代性的视觉语言,如何在与历史对话、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中,展现出磅礴而温暖的力量。
影像的“铸碑”使命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传承精神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郭玲摄)
培训中,景卫东、柳军、陈小波等老师的讲授,反复叩击着一个核心命题:影像的终极价值何在?当《国家相册》将历史瞬间娓娓道来,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麻城这片红色热土上的英雄画卷。我的家乡麻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不畏艰险、坚定不移的“大别山精神”,与我们在抗击特大洪灾、严峻疫情中展现出的“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我们这片土地英雄品格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它需要被看见、被感知、被铭记。

(10月17日,大户陈家村内一老人和小狗 郭玲摄)
在招远大户陈家村,我的镜头捕捉到村民收获果实时朴实的笑脸、老人与家犬相伴的安详、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情。这些瞬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守望相助等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微观体现。
摄影,在此刻成为了一种“精神的显影液”。它让我们得以将宏大的历史精神与细微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让“大别山精神”中的信念,在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找到回响;让“抗疫精神”中的团结,在乡村社区的和谐共生中得到延续。影像,正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完成了对民族精神谱系的视觉“铸碑”,使其可触可感,历久弥新。
镜头的“共情”温度
从外在记录到内在融入的视角转换
技术的精进固然重要,但培训中最打动我的,是对摄影“温度”的强调。柳军老师关于“培养发现的眼睛”的课程,以及我在大户陈家村采风中与村民从陌生到真诚交流的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有力量的影像,源于镜头后的那颗心。摄影不是冷冰冰的“掠夺式”截取,而是基于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共情式”对话。

(记者郭玲在麻城市人民医院采访场景 程帆摄)

(记者郭玲在乡村茶园拍摄时场景 杨利摄)
这让我回想起曾经在麻城抗疫一线采访时,那些最打动人心的画面,无一不是摄影者与被摄者同频共振的结果。这种“共情”能力,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倡导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必须沉下去,与被摄对象同呼吸、共情感,从“记录者”转变为“介入者”与“对话者”。
当招远的爷爷奶奶将自家种植的苹果、红薯塞到我手中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份好客,更是通过镜头建立起的信任与连接。这种带着体温的创作,才能使影像超越技术的层面,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真正做到“用光影温暖人心”。
视野的“支点”构建
从单一瞬间到立体叙事的格局升华
本次培训对多视角拍摄和新技术应用的探讨,让我对影像叙事产生了更深层的思考。当我们在招远观摩黄金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时,我不禁联想到家乡麻城那漫山遍野的福白菊——这朵深深扎根于革命老区的“致富花”,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

(村民忙收福白菊 郭玲摄)

(致富花开笑开怀 郭玲摄)
在麻城,菊花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这要求我们的影像叙事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视角:用广角镜头展现菊花基地的磅礴气势,用长焦镜头捕捉菊农在田间精心管护的专注神情,用微距镜头记录菊花从花蕾到绽放的生命历程,用无人机视角勾勒出“菊花长廊”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的壮阔画卷。这种多维度、全景式的影像建构,才能完整呈现菊花产业从种植、加工到文旅融合的完整链条。当我们拍摄菊花产业时,镜头既要对准深加工生产线的科技脉搏,展现现代工艺的精准赋能,更要探向历史深处,捕捉一朵朵福白菊如何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沃土上,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芬芳。
招远培训虽短,但其启示绵长。它让我更坚定地认识到,作为来自革命老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手握的相机,是继承先烈遗志、记录时代新篇的“笔”。我们要以镜头为犁,深耕现实生活的沃土,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内化于创作的灵魂,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影像作品,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支点建设。让每一帧画面,不仅记录下“千村万景”的形之美,更能传递出其中蕴含的神之魂。期待与摄影同道们一起,继续用光影书写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