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备!麻城市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新实践

08-17 09:41  

麻城市常住人口87.08万,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约560吨,而这些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又如何“变废为宝”?

近年来,麻城市“软硬”兼施,推进生活垃圾科学化处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图片

建强“硬”设施

图片

为生活垃圾分类提供物质保障


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果。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在大范围内取得成效,需建立涵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处理系统。其中,前端分类是个关键步骤。

图片

“加快前端分类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质量和效率,确保从源头到末端的各个环节有机衔接,才能将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实现垃圾的有效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麻城市城管执法局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戴强介绍道。

图片

2019年以来,麻城市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建成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驿站38座、垃圾分类亭800余座,以及设置各类垃圾桶3万余个,为生活垃圾分类前端处置配齐了“硬件”。


图片

营造“软”环境

图片

践行生活垃圾分类新风尚


为营造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氛围,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局先后建成青少年活动体验中心(垃圾分类展厅)、黄冈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活垃圾主题公园位于黄狮岗社区,面积约40亩,以“绿色环保、再生利用、时尚生活”为设计理念,是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分类主题综合体验区,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每天傍晚,来这里休闲娱乐的市民络绎不绝,以亲子游为主。

图片

图片
市城管执法局在龟山镇青少年活动体验中心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垃圾分类展厅,该展厅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实践的场所,也成为了面向公众开放的教育平台。

“不论是科普馆,还是垃圾分类公园,都特别受市民群众欢迎,尤其是青年少年。”戴强介绍,每年寒暑假,都有大量学生来到龟山镇的垃圾分类展厅特训。全市大部分中小学校在此举办了多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图片

此外,为动员居民广泛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市城管执法局在神光花园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给分类意识强、分类知识全面的居民发放积分卡片,累计积分可兑换生活日用品。据中航环卫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小区居民参与兑换活动的覆盖率达70%。


图片

挖掘“新”价值

图片

推动生活垃圾高效化利用


垃圾分类、回收完成后,又将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将统一运往垃圾中转站进行分拣。近年来,麻城市加快完善生活垃圾中端运输、末端处理体系,改造、维修垃圾中转站6座,引进大件垃圾分拣设备1台、转运箱1台、垃圾转运车25台、移动压缩箱10台,以及建成了麻城市有机物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有效衔接生活垃圾处置全过程。

图片

图片

在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市城管执法局针对重点单位和餐厨垃圾产生量大户,实施一天两清制度。同时在垃圾中转站安装了自动喷淋除臭系统、冲洗设备,每当垃圾车来转运垃圾时,系统会自动喷淋除臭液及消毒液,随后工作人员再使用冲洗设备清理转运车,消除异味,保障车辆整洁、干净。

分拣完成后,部分具有回收价值的资源会得到再利用,厨余垃圾转运送到指定的餐厨垃圾清运处理公司处理,用于生产原料油、有机肥。大件家具、家电则会先拆解,再经绞碎压缩,最终与其余的生活垃圾一起清运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发电,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戴强介绍:“目前,麻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9.9%,无害化处理达100%。主城区餐厨垃圾日收集无害化处理量为60吨。自2021年以来,麻城市通过生活垃圾回收循环利用,产生了有机肥原料约4497吨、生物柴油原料油约361吨。”


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各方协同合作、持续努力。必须因地制宜,加强引导,持续推进,激发广大城乡居民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通过多渠道宣传,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改善生活环境,为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未来,市城管执法局将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助力麻城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